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乱世栋梁> 第二百二十一章 是忠是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一章 是忠是奸?(2 / 3)

地豪族,必先稳住岭表广州,而加强中原和广州的联系,走陆路不如走海路。

只要广州不乱,交州就乱不成,可要想广州不乱,中原就必须长期向广州乃至岭表地区输入人口。

当岭表地区的中原移民越来越多,当地土著才会老实。

岭表广州稳了,交州的地头蛇才会老实。

同理,朝廷将来要草原地区平靖,不再有什么霸主时刻威胁边地,就得把草原分为东西,各自击破,分别控制或者施加影响。

东部草原的安定,和辽西地区是否稳定有很大关系,而辽西是否稳定,又取决于辽东是否安宁。

如今辽东地区为高句丽侵占,要想解决辽东问题,就得解决高句丽,至少要将其打服,否则边患不断,为此消耗的钱粮会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

祖珽认为,幽燕驻军虽然可以支援辽西,但驻军即便屯田,也只能保证自己防区的需求。

若要支援塞外辽西驻军,乃至对辽东用兵,根本就不行,所以将来朝廷经略辽东,需要从外地调集大量物资。

于是,海运派上用场了。

哪怕辽西沿海地区到了冬天会结冰,航运必然中断,但秋天时,海运的巨大运输能力,依旧能够赶在冰封之前,将东南地区、江南地区的粮食快速运到辽西。

到了开战时,海运更加重要。

以地理而言,中原军队要出征辽东,一般是走陆路出幽燕,过辽西营州,跨越辽泽,才能抵达辽东。

可沿途多为崇山峻岭,亦或是荒无人烟的水泽,对于后勤运输十分不利。

且辽东、辽西地区苦寒,天冷得早,开春又晚,一年之中,适合行军打仗的时间,也就半年多一点。

而根据有司探得情报,高句丽在辽东各据点多为山城,官军不断攻坚,需要较长时间。

一旦战事进行到一半,寒冬降临,就只能被迫撤军,前功尽弃。

要解决辽东问题,必然要将高句丽打得不死也残。

但从辽东向东走陆路,都是崇山峻岭,大量高句丽山城分布其间,官军一个个拔据点,消耗必然巨大,又耗时间。

这样的战争消耗,朝廷承担得起么?

可如果换个思路,走海路运兵、运粮,问题迎刃而解。

辽东和青莱地区,不过数百里海陆距离间隔,而从青莱出发的舟师,横跨大海东进,不过数百里距离,就能进入高句丽本土的平原地区。

直扑其国都。

汉时,汉军就向东跨海远征,截弯取直,这可是现成的例子。

无论是跨海远征高句丽,还是跨海征伐林邑国、平定交州土豪的叛乱,强大的海运力量是关键。

所以,祖珽认为朝廷大力发展海运,对于稳定边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笠看到这里,不由得拍案叫绝:通篇下来,祖珽没有一个字提到大兴海贸,只说海运对于保证边疆稳定的重要性。

而大兴海运,其实就是大兴海贸。

不然规模庞大的海船以及大量水手、船员哪来的?

这样规模的海运船队,平日里必然是以参与海贸的方式活跃在各个海域,而不是朝廷有需要时,临时拼凑出来。

祖珽只字不提贸易,却用别人无法辩驳的“政治正确”,用主张办海运的方式,间接引出大兴海贸利国利民的观点。

如此一来,那些拘泥于农耕传统、对海贸怎么看都不顺眼的“有识之士”,想反驳都找不出借口。

因为他们不能否认收复辽东、稳定辽西的重要性,也不能否认稳住岭表交广、收复日南郡故地(如今为林邑国所占)的必要性。

辽东郡、日南郡,都是汉时国土,大一统的王朝不收复故土,所谓“中原正朔”,从何说起?

祖珽用这种方式,明面上建议大兴海运,实际上是方便皇帝顺水推舟大兴海贸,真不愧为官场老油条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