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玄幻魔法>东坡往事> 第十三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 2)

苏东坡自庐山骑驴去筠州前,先给三个侄子苏迟、苏适、苏远去了信。

路过建昌(在今江西省南城县)时,遇到了自己的弟子王适。路过建昌县李莘、李常兄弟故居时,苏东坡还作诗留念。

到了奉新县时,筠州已经是近在眼前了,东坡先生赶紧给弟弟子由写去了信,兴奋地说“已次奉新,旦夕可相见。”

快到筠州时,子由已经与洞山的克文禅师、圣寿聪禅师在途经之路上的建山寺迎接。当时的筠州属于江南西路,治所在高安县,苏东坡到了之后,被弟弟安排在了贡院听事堂东边的东轩居住。

东轩旁边有杉树两棵,修竹百杆,是个非常幽静的宴休场所。

元丰七年的端午节,苏东坡是在筠州过的。

当天,东坡先生带着三个侄子苏迟(字伯充)、苏适(字仲南)、苏远(字叔宽)一同出了州府的春门,往东去游览了大愚山的真如寺,子由却在酒局里办公事脱不开身。子由供职的酒局在江口,距离城内的廨宇甚远,整日里朝出暮归的,十分忙碌。

在筠州期间,苏东坡拜访了蔡曾、刘平伯、龙泉令黄大临方子明等人,还游览了新昌县的石台山,拜访了问长老,向其赠诗。

苏东坡在筠州小住十日后,到了要离开的时候了。兄弟俩相别于郊外,子由深知哥哥的个性,还是有点为之担心。

在哥哥的一生中,形形色色遇见了无数的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田院乞儿,甚至还有一些著名的和尚道士。对于苏轼来说,他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众生。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眼中,天下之人无一不是好人。他纯真、质朴,敢说敢做,一生率性而为。因为他的率性,吃尽了苦头;但也因为他的率性,才看淡得失,不论顺境或者逆境,都能笑着面对。

所以说,兄弟俩在郊外道别时,子由还是对哥哥的秉性放心不下,想告诫哥哥要慎于口舌。但此时兄弟情深的子由,望着将要离去的哥哥,竟“不交一谈,唯指口以视之”。

五月九日,苏东坡路过新吴县时,见到了县令李志中,同他一起拜谒了刘真君的祠堂,从丹井里取水而饮。

次日,苏东坡又与李志中同游了宝云寺的此君亭。

苏东坡一行在江西南康府星子县城西二十五里的白塔铺短暂的歇马作诗后,径还庐山。

庐山,位于浔阳县东三十二里,原名鄣山。因匡俗结庐于此山,仙去后空庐尚在,故曰庐山。

庐山最早的寺院当推归宗寺:归宗寺位于庐山南面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原为王羲之别墅,东晋咸康六年(340)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作为寺院。还有大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等。

苏东坡回到庐山后,自德安径直回到位于庐山东南栖贤谷中的栖贤寺。

在庐山,苏东坡过汤泉时,和了可遵长老的诗文,与南康令葛格(字道纯)同游庐山简寂观。同日,在惠日院雨中,跋秦观、元静(辨才)庐山题名。

五月二十三日,滕元发知湖州。

苏东坡与道潜登慧日寺楼观,在钟上题了名,后又独游白鹤观。

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云雾缭绕的灵山中,释道两教从互争雄长走向携手共勉。

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

在东坡先生眼里,庐山南北称得上奇胜的有十五六处,他选择了两处分别作了《开先漱玉亭》、《栖贤三峡桥》诗。

庐山山水甲天下,山之南则简寂、栖贤、开先、归宗,山之北则太平、圆通、东西二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